一般將民國以前的壺,稱為古壺,1955到1983年間的壺,則可稱為早期紫砂壺或早期宜興紫砂壺。早期壺相較於近代壺、現代壺,一般認為泥料較為單純,同時也具有時代意義,是現今收藏壺的主流。
一廠紫砂壺,最頂盛時代約為1977年至90年代初期,這時期名家輩出、泥料豐富、創作多元,生產的紫砂壺質量俱佳,不僅中國大陸國內歡迎,也大量銷往香港、台灣、歐美等地。
宜興一廠,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簡稱,又稱為老一廠。宜興一廠建於1955年,由顧景州、吳雲根、蔣蓉、裴石民、任淦庭、王寅春、朱可心等工藝師,集合一群優秀製壺師成立。
一廠,指的是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,於1955年成立。早期壺,指的是1955至1982年間生產的紫砂壺。一廠早期壺,說的就是1955至1982年間,由一廠生產的作品。
荊溪惠孟臣,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,名聲最響的作品。玩早期壺的玩家,莫不夢想擁有一把「荊溪惠孟臣製」紫砂壺。原因無它,特徵明顯、好記好看、有典故說,是它受歡迎的原因。荊溪惠孟臣外,還有荊溪南孟臣、宜興惠孟臣,都是同系列的名壺。
「高湯婆紫砂壺」是早期壺中的名壺。在50年代末、60年代初就開始產銷,由宜興一廠製作,屬於早期壺。壺型簡潔、壺身飽滿、端莊古樸,是早期商品壺的熱門收藏名壺。
標準水平壺是宜興商業量化的產品。隨著泡茶文化普及,民生用壺需求愈來愈多,在民國初年開始有標準水平壺量產。這些壺是工匠大量生產,所以不落個人章款,改落「荊溪惠孟臣製」、「荊溪南孟臣製」、「宜興惠孟臣製」、「中國宜興」等。
「請飲中國烏龍茶」是早期壺中的名壺,為標準水平壺。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,於1975到80年代初期委託宜興一廠製作,壺身有請飲中國烏龍茶幾個字為最大特色。
紫砂壺藏家,依時間將壺區分幾個分界:民國以前(1912年前)稱為古壺;1912至1954年稱為民初壺;1955年到1982年稱早期壺;1982年後則稱現代壺。早期壺中,以宜興一廠生產為大宗,一廠壺幾乎等同於早期宜興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