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春,明正德嘉靖(公元1522年~1566年)年間人,又稱龔春。傳說是紫砂壺的始祖,也是第一位做紫砂壺出名的人。
漢君壺是紫砂傳統壺型,源於曼生壺中的扁石壺,樣式和曼生壺類似。早初壺型稍嫌笨拙,後經過不斷改進,清末民初時定型成現今的漢君紫砂壺樣式。
漢鐸,即漢朝之鐸。鐸是一種似鈴的樂器,外型如鐘如筒,相傳漢鐸壺創作元素由此而來。清末梅調鼎是紫砂壺名家,他製作的一把壺,壺身有漢鐸兩大字,並有釋文「以漢之鐸,為今之壺,土既代金,茶當呼荼。」被認為是漢鐸壺之創始。
合歡壺,相傳是兩位紫砂大師-陳曼生及楊彭年所創。最大特色為壺身由兩器皿對合成壺,因此取名合歡,意為合而則歡之意。紫砂合歡壺為傳統壺形,外型看起來簡單,但製作困難,因此流傳較少。
傳爐壺,又可稱四方傳爐壺,是紫砂壺的傳統壺型。一般認為,造型元素來自道家煉丹用的丹爐。其特色為圓中帶方、方裡有圓,壺嘴為三彎嘴,底為四腳。最有名的傳爐壺,為俞國良製四方傳爐壺。
龍蛋壺,又作龍旦壺,是宜興紫砂傳統壺型。最早在明代時大彬就有創作,吳梅鼎《陽羨茗壺賦》:「圓者如丸,體稍縱,為龍蛋」是龍蛋壺名最早記錄。特色為截蓋、笠形三角狀壺鈕、直嘴,看起來就像顆蛋,非常可愛。
德鐘壺,一般認為是清代邵大亨創始,後廣為流傳,是紫砂光貨中的經典壺型。除了德鐘外,還有鍾德、德中、中德之名,並未有統一說法,近代以德鐘為較多人接受。德鐘壺造型取自盅型,有沉穩周正、質樸大度特色。
虛扁壺,或稱書扁壺。相傳在明代時大彬,製作紫砂壺為「虛扁」,成為經典之作,此後就有許多人加以臨摹,留下許多扁壺佳作。虛扁壺顧名思義,壺型扁圓,意味著虛懷若谷、逍遙自在,是很受歡迎的壺型。
魚化龍壺,又名魚龍壺,是經典的紫砂壺花貨壺型。據傳明代陳仲美製作「龍戲海濤」壺,被認為是魚化龍壺的雛型。清代邵大亨後,魚化龍壺才被推廣開來,成為廣泛創作的紫砂壺型。